移民(微博)澳洲时,Amy已经在国内上了2年幼儿园,到了澳洲后便接着上预备班和小学。2007年回国后,重新上了一年四年级,直到今年小升初考深圳外国语学校分校……从澳洲回到国内,激烈的升学竞争让Amy的妈妈陈坤茹深深感受到中西教育的巨大差异。有着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她,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开设了一家“成长中心”,帮助妈妈们为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那么,在她眼中的中西教育有什么差异?她是怎样让女儿迅速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的?想让孩子移民或者出国留学(微博)的家长(微博)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时间
澳洲的正式教育是从预备班开始的,相当于国内的学前班,而幼儿园则类似于国内的托儿所,入学时间比较灵活。陈坤茹说,女儿到澳洲不久就满5岁,刚好可以上预备班,但一开始从环境、语言到学习方式都非常不适应,因此英语流利的她首先从语言开始帮助女儿适应。
“孩子有些能力的培养是有黄金时间的,如果错过了再去学习就会事倍功半。例如,在11岁之前,只要能提供相应的语言环境,孩子学习语言是很迅速的,但长大后就难了。”陈坤茹说,不久后,Amy基本可以听懂和看懂英语,心理和情绪的压力因此减轻了许多,很快习惯了澳洲的生活。同时,陈坤茹还坚持不让孩子落下中文的学习。
其次,陈坤茹非常重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她认为,习惯的培养与孩子其实关系不大,也不能都寄托于学校,考验的反而是家长的恒心和毅力,因为一个好习惯的背后可能是无数次改正和反复的过程。但好的习惯一旦固定下来会让孩子受益一辈子,如果父母一旦偷懒了,孩子形成的坏习惯也会影响终身。
陈坤茹说,澳洲学生的阅读能力位居世界前三,其中的秘密就在于阅读习惯的从小培养。在澳洲学校里,有一个从易到难的分级阅读系统,从第一级开始,孩子每天放学就带上一本书回家,让家长陪着阅读,读完在记录本上签字。一段时间的反复阅读后,老师会进行考核,通过后就升一级。有趣的是,澳洲老师和家长从来不会拿不同孩子的阅读进度做比较,而是总会鼓励孩子:“你又升了一级,真棒!”在这种既有强制性又有激励性的机制下,孩子的阅读能力自然不成问题。
澳洲一节数学课教两个星期
在澳洲的几年里,陈坤茹发现,澳洲和国内在基础教育上最大的差异在于对责任教育的重视。
澳洲的学校一开始就会跟孩子强调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能把自己的事情推到别人身上。例如吃饭、刷牙,就不能让孩子依赖父母。这样随着孩子的成长,从小事逐渐到大事,就能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和习惯。为了让孩子懂得反省和承担后果,澳洲学校里还有反省室。孩子如果犯了比较严重的错,会由校长出面带到反省室,并把书面解释给到家长,告知如何配合学校处理问题。
在教学方式上,澳洲也跟国内不同。澳洲把基础教育的进度和时间拉得很长,重视通过实际操作来让孩子体会和理解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把这些概念作为一种技能,让孩子通过背诵和练习来记住。因此,在数学课上,单单是教“3×10=30”这个概念,就能用上两个星期。
“老师会让孩子们分组,给他们一些代表1块钱、10块钱和30块钱的积木,引导他们进行交换的游戏,并在过程中自己摸索出这些数字的关系。一节课没成功,下节课还继续换。”陈坤茹说。因此,在数学这种概念性强的科目上,澳洲的进度往往比国内要慢两到三年。不过,到了十年级以后,相对于国内的高中,澳洲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会“火箭式”地加大,尤其是私立高中的学生,做作业做到午夜是常有的事。
对于这种差异,陈坤茹认为,西方教育对孩子在不同年龄的成长特点有较为科学的分析,并据此设定教育方法和目标。这或许也就是中国学生能在许多国际性数学大赛中获奖,但创造力较弱的原因。但中西教育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能力的形成自然会有不同的影响。
不该让孩子成为父母的影子
那么,为什么让女儿在小学阶段又回到中国来,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
陈坤茹说,因为孩子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而且汉语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家长准备让孩子出国留学,至少也要先过汉语这一关。而且她认为对孩子不能过度保护,这样容易扼杀孩子的潜能,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到国内的升学竞争,对她以后的人生会有正面的影响。
今年小升初时,陈坤茹和女儿选择了深外分部,为女儿送考的经历给了她巨大的触动:“今年考深外分部的学生有几千人,比以往都多,录取比例可能高达10∶1,就像是一场残酷的战争。送考时,还有几公里就开始堵车,我只好停下车让女儿跟着人流走去考点,看着周围的父母和孩子,我的眼泪莫名其妙地就下来了。”
陈坤茹表示,中国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和期望,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就曾经跟自己说过,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大学,以后才能摆脱开出租车的生活。但在澳洲,父母们只会根据自己的能力为孩子提供教育,而不会强求,他们认为孩子的人生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她说:“澳洲的生活和环境较为宽松,压力也小,但国内的教育资源有限,同时竞争也大。在真正体验过国内外完全不同的现实环境后,我才真正理解中国和澳洲的家长在教育理念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巨大的差别。”
陈坤茹认为,做父母的都希望尽最大能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中国父母还是应该量力而行,不能执着地把自己的想法压到孩子身上。“教育孩子的道路也是父母自我完善的过程,因为孩子在幼年时没有选择的能力和自由,可以说全取决于父母。但父母要明白,作为独立的生命,孩子首先是他们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影子。”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