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叫林爻的家长写的文章《开学一月摧毁坚持6年的教育观》,引发了网络的轩然大波。
文章表示,女儿开学才一个月,学校要求的整齐划一摧毁了自己苦心坚持了6年的"做自己"的教育观,担忧老师们已经习惯了没有"商讨"只有"服从"的这种与现代教育观尖锐对立的教育方法会把孩子教成流水线上的产品。
大多数家长认为小学教育打造孩子个性同样重要。根据微博一项3万多网友参与的调查来看,97%的人赞同家长不该盲从学校的"潜规则",只有3%的人认为"家长应理解学校,帮孩子适应学校生存规则"。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小学教育有必要培养孩子的纪律性、服从性和集体意识,但让他们懂得节俭、选择、尊重和被尊重,同样重要。学校教育是为了唤醒孩子的灵魂,而不是置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天性于不顾,一味给孩子上"笼头"。
不能全盘否定国内的中小学教育方式。在对学校教育批评声一片的同时,也不乏听见一些实事求是的思考。"在我国,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无法像西方一样,全面地实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但教育效果也是得到了相当的认可。""孩子自理能力往往比较差,从小在纪律和自我约束方面给予相对严格的要求,会更有利于孩子长大以后的自律和自觉。不过,不能与自由思考能力混为一谈。"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应该把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大环境的适应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只会听要求的机器人,也不能一味崇尚个性而忽略孩子必须适应社会的具体情况。
愿望是好的,但不一定符合教育规律。个性,不是培养特殊性格,为所欲为,而是要把孩子的潜能、天赋的东西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适应周围的环境,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才能。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家长把个人期望,完全转嫁到孩子身上,他们的有些观点和做法,不一定符合现实情况。对孩子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为之。学校教会孩子怎么适应集体,学会遵守基本的规则,更多的是强调共性。而学生个性发展,往往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弥补,需要家长更多地呵护与引导,因为只有家长,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所以,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陪伴下孩子才会健康成长,一味觉得学校教育毁人的话,除非是你认为把孩子们交给学校,家长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
"讲规矩"与"发展个性"并不矛盾。《全球华语广播网》美国观察员余浩认为,"学校强调组织纪律性并不意味着会扼杀个性发展,美国小学管理同样严格,但学生个性依然"。因此,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规定动作必须要有,就如盖楼,没有基础何谈个性?家长要宽容一些,学会给学校"松绑",以宽容的态度与学校进行沟通、探讨,但家长也要坚守,尽力给学校正面的影响。
舆论别放大对学校教育的仇恨。适应能力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素质和教育目标,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理想的教育环境,这不仅是对孩子而言,也是对家长的考验。在舆论一边倒地批判教育的时候,那些在教学改革一线的教师的心声,却不被"主流媒体"传播,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这种一边倒的"仇恨"情绪,只会破坏舆论生态的平衡,造成家长与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单纯批判相比,更需要的是不同角度、有建设性的意见。
家长力量应被尊重。这条新闻最值得关注的是,家长开始对学校教育大声说"不",而且得到众多呼应。这一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家长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走上教育的舞台。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人而言,毫无疑问是值得重视并且应该积极回应的。
但也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伴随着这位家长的指责,我们看到的是又一场针对教育的狂欢。我们担心的是,当师道尊严被打破,孩子能够受益吗?事实上,教育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映射。很多问题,亦非教育一家所能为,舆论的狂轰滥炸让教育没有一张安静的书桌说到底对孩子不利。
家长这股力量应当被尊重,而家庭和学校的力量更应该成为合力。我们也建议,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中,可以考虑引进第三方力量,促使家校之间良好沟通。
面对争议,学校无需恐惧。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位家长的反思给了其他家长、学校、甚至整个社会一种警醒。因此,学校要改革,需要有个性化的教育,同时,面对争议,学校也无需恐惧,反而应给予家长更多表达意见的渠道,通过"家长委员会"等各种形式,将家长的力量和智慧汇集在一起,倡导多元思维,真正做到"开放式办学"。另外,引导家长遵守教育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避免出现"虎妈"、"狼爸"。正如一些人所说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圆规的两只脚,共同配合,才能画好孩子成长的这个圆。"
儿童的个性需要培养和包容。现代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个性的学生,而每个学生进入学校之前,本来就是与众不同的独一独特的个体。学校是为儿童成长提供帮助的专业机构,应根据儿童的特征,因材施教,为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输知识和技能(家长有权为儿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学校,让儿童接受相应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多元化的,而不应是全国划一的),教师的作用更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发现并培养儿童的个性和特长。学校应为儿童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和支持,包容有个性的儿童。
但学校同时也是儿童社会化的机构。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也不仅是课本的知识,还应包括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学习,也包括学习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制度。当然,前提是,学校和社会的制度是健康的、合理、合法的。
纵观我国教育现状,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儿童的社会化不够,而是对儿童个性的培养和包容不足,是儿童过早、过度的社会化,以致儿童丧失了天真和童年,更丧失了个性和创新精神,而学校则千校一面,社会则缺乏活力与创新。但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其挑战性显然大于培养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更需要教育智慧、教育艺术和管理艺术,更需要宽容与自由的教育氛围和教育制度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