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是令人羡慕的,充满着各种快乐。但实际上,大学生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难处,很多大学生往往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令人堪忧。
特别是现在90后一代大学生,由于从小就没经历过什么挫折,一路走来都有家长的庇护,心理素质往往比较差。在大学以前,学生有什么问题都有家长帮忙解决,但进入大学之后,离开了家长的怀抱,大学生心理素质差的缺点暴露无遗。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根据大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努力:
1、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现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差,由于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往往都包办了,大学生的自立能力比较差。因此,高校应培养学生自知、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制的自我意识。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给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是自知;爱惜自己、保护自己、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是自爱;遇事不退缩畏惧,不妄自菲薄,是自尊;有强烈的自信心,有积极的进取精神,是自信;凡事要么不作,要做就力求最好,是自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御各种不良的诱惑,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是自制。当然,不可能在短时间里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这些,但是应该教育学生注重在这些方面进行自我培养。
2、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从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集体的生活,不善于与他人相处。在调查中了解到的学生抑郁和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因此,要教育学生善意地和他人相处,多一些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要轻易怀疑他人,甚至轻视、厌恶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强加于人,既乐于助人,也坦然接受别人的情感和帮助。实践证明,有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好的心情。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团活动,和更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帮助学生制定奋斗的目标
心理专家指出,有抑郁或焦虑心理的学生,往往是缺乏理想和目标,看不到生活的前景;或是理想和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产生不良心理。对这样的大学生就有必要进行理想和目标教育。当然这样的教育应忌虚无缥缈、空洞无物的说教式的灌输,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制定出明确的、分阶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奋斗目标,使大学生在做出努力后,经常有达到目标后的成就感和欣慰感,从而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培养起良好的心态。
4、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减压阀”。有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就会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他人,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就会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就会帮助自己排遣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比较容易转移视线和注意力,不致陷入苦闷而不能自拔。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推广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另一方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和体育活动,在帮助学生培养各种兴趣,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
5、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对学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引起的。他们早已习惯了中学的学习方式和模式,到了大学,宽松的环境跟中学是天差地别的。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应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并逐渐适应社会。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教育机关的重视。大学生不但应该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更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有力保障,而健康的心理更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