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对孩子过度关爱,甚至是溺爱,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久而久之,养成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质和习气,这对孩子的成长及其不利,还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
在培养儿童的劳动能力问题上,家长往往有这样两个误区:
一是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勤快。事实上,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中感悟劳动的价值与快乐,培养动手的能力与技巧,这样才能让劳动成为渗透到骨髓中自然习性,伴随孩子一生的成长脚步。
二是认为作业太多,参与劳动会影响学习。有的家长到学校替孩子做值日,也有的不让孩子担任劳动委员,家务更不让孩子沾一指头。这样做的全部理由就是:好好学习!关心孩子的学习是应该的,但不要忘了,学习不只是课本与课堂,劳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俗话说“心灵手巧”,心与手是相互促进的。在劳动中孩子要动手,这能促进脑神经的发育完善和身体的协调发展;劳动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统筹安排,多人进行的劳动还有协调和分工合作,这可以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另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锻炼。总之劳动也是一个课堂,在这里可以体味到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需要说明的是,让孩子干活不是把儿童当做劳动工具,而是致力于培养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据美国学者花费40年时间、对256名少年追踪研究的结果,从小热爱劳动的儿童成年后,无论保持良好人际关系,还是收入、健康、生活美满程度,都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好得多。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子女间的很多纠纷源于子女的独立性太差,我们常说的“啃老”现象就是一个例子。子女过分依赖父母,遇事无论大小都向父母寻求帮助,而日渐衰老的父母不堪重负,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心生埋怨。双方矛盾渐生,冲突不断,对簿公堂的也不在少数。从小被抱大的孩子很少能体会父母的艰辛,我们能想象一个四体不勤的孩子会真正孝敬父母吗?所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爱劳动的品质至关重要、刻不容缓。劳动能让孩子更多地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能培养出更强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力,同时也会获得更好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应对困难危机的坚定信念。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