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点,肖农查完82个床位后回到办公室,门口已排起了长队。肖农每天接诊200余人,常常是晚上8点回家,除了吃午饭,他的时间都是为病人服务。
“努力工作是对残疾家庭最大的支持。”肖农说。
沙盘治疗
要把坚强和阳光留给孩子
在沙盘治疗室,一对父子正接受余文玉的沙盘治疗。
60岁的余文玉之前是护士长,2008年退休后来到了康复中心。
“残疾儿童,心理通常一样有创伤。”余文玉说,肢体的残疾会给儿童带来自卑、孤僻、偏执等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沙盘疗法是从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是通过使用各种沙具(玩具),在沙盘中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008年,56岁的余文玉远赴上海进修沙盘心理游戏疗法。
“残疾儿康复,接受治疗的还有父母。”站在沙盘前,余文玉告诉年轻的父亲,儿子的残疾会影响父母的情绪,而父母的表现又作用于孩子身上。她提醒道,一定要把坚强、阳光的一面留给孩子,这样才有助于康复。
面对半信半疑的家长,余文玉谈起了第一个接受沙盘治疗的病例。
那是一个脑瘫脚跛的6岁男孩,自卑,不爱说话,脾气怪。在余文玉面前,男孩摆出了攻击性的图案,所有动物模型都是倒立的,站在一旁的妈妈见状立即过来,于是男孩又放回去,反复3次;并且在妈妈站立的一旁,男孩什么图像都不摆。余文玉与这位母亲换了位置,男孩仍旧在妈妈站立的一方什么图案都不摆。
“作为母亲,你脾气也不好,你们夫妻还经常吵架……”余文玉不幸言中,让这位妈妈接受了她的治疗建议。
3个月后,这位男孩变得阳光了,临走时还给病房里每一个孩子送礼物留做纪念。
余文玉说,残疾儿童容易出现孤僻、自卑,甚至攻击心理。而家有残疾儿,家长或溺爱、或迁就、或发脾气,都会加重残疾儿生理、心理负担。
半信半疑的患儿父亲心动了。
悬吊训练
5万次练习换回残疾儿一次迈步
“能走两步了。”来自贵州的黎燕(化名)与治疗师李小利几乎惊叫起来。黎燕怀孕7个月时儿子早产,但儿子3岁还不能行走。今年8月,黎燕的儿子被确诊为早产脑损伤出现肌张力过高,影响行走。
在悬吊绳上,李小利记不得多少次辅助黎燕的儿子练习单脚上。每次,李小利半蹲着身子,弯着腰,一只手握住患者的脚,放到悬吊绳上,又放到地上,又放到绳子上。如此反复,一做就是一小时。
“既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30岁的治疗师贾光素,曾在悬吊训练室工作了4年。她告诉记者,一个治疗师每天要辅助30多个孩子训练,一坐就是8小时,回到家里腰都直不起,筷子也拿不动。
贾光素捞起衣袖,记者看到她的三角肌、肱二头肌结实凸起。护士长李邦惠说,残疾儿每第一次迈步背后就有5万次单脚上练习,医务人员想不结实都不行。
“看到残疾儿的进步就忘记了自己的艰辛。”李小利告诉记者。李小利的话同样在医生陈玉霞身上得到体现。
陈玉霞重感冒3天了,家人都劝她请假休息,但她还是来到了康复中心。
“放心不下孩子们。”康复中心只有3个值班医生,82个床位,每个值班医生负责27个床位。陈玉霞负责4个乙脑昏迷患者,还有一个癫痫儿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她告诉记者,自己最了解情况,患儿离不开她。
中午时分,医生办公室里传来一阵咳嗽声。记者看到,陈玉霞正一边输液,一边翻阅着病历。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