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快乐成长
青少年保健
特殊儿童
专家指导
健康讲堂
青少年心理专题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身心健康 > 专家指导 > 正文

孩子,让我给你“幸福力”

曾有媒体报道:中国孩子的幸福感全世界最低。

姑且不论这则报道的真实性及是否有数据参照。至少这样一个言论,并不让人惊讶。

现在的中国孩子,有吃有喝,有穿有戴,可患抑郁症、自闭症的孩子们却越来越多,染上网瘾逃避社会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考上大学后自杀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而脸上洋溢着笑脸,越活越起劲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这都是因为我们总在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们每天生活中幸福感实在是太少:沉闷的教育、无穷无尽的培训班,学校、家庭、社会各方传来的消极信息和压力,把孩子们逼上独木桥般的竞争路。还怎么让孩子有幸福感?

在讨论孩子的幸福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下:

什么是幸福力?

主讲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幸福》的老师本-沙哈尔将幸福定义为:“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因而,纯粹追求享乐,或是纯粹地追求成功,都不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而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幸福=金钱+名誉;对于孩子而言,则是幸福=好成绩+好学校。而这样一个错误的公式彻底将孩子们推向了不幸的深渊。

因此,能够变得幸福,已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在这里,我将这种能力称为“幸福力”。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作为孩子教育路上的关键人物,应该给这张白纸画上幸福的彩虹!

要素一:积极的态度

提到积极就不得不说无手无脚却能活出精彩人生的力克·胡哲。

他出生时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曾经三次尝试自杀。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决定以“激励他人”为生命目标后,创设“没有四肢的人生”非营利组织,实行各种创意行善,至今已在五大洲超过25个国家、举办1500多场演讲,给予(接受)数百万个拥抱,自称为“拥抱机器”。

他在2005年被提名为澳洲年度青年楷模。出版过两片畅销全球的DVD,写了两本书,为他量身打造的电影《蝴蝶马戏团》则在2009年获“门柱影片计划”最大奖。

可见,幸福的生活并不是由现在你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在你产生“我能够变得幸福”“我很幸福”这样积极态度的瞬间,你就会发现此前从未发现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家们正确地把握让人们变得幸福的原因,并以使这种原因与生活接轨为目的进行研究。他们发表了以下研究结果,即:积极的心态能促使人更接近幸福,越积极的人走上成功人生道路的概率也就越大。

如果让孩子从小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长大后他们也越容易收获幸福和丰硕。

培养积极态度的“特殊称赞法”

称赞是能够让孩子产生主动积极行为的一种媒介,但无条件的称赞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培养孩子养成积极态度的称赞和普通的称赞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称赞必须从小事开始。在反复进行小小的称赞后,孩子的大脑中就会像习惯一样开始形成积极的态度。当孩子能够遵守约定,或是有了一些平凡的成就,抑或是孩子认真完成了父母交待的课题时,不要忘记对他们说出鼓励的话。积极的态度就是在这些小小的鼓励与称赞的基础上慢慢成长起来的。

第二,称赞要尽可能具体一些。用“很乖,很漂亮”这样抽象的话语称赞孩子的时候,孩子不明白父母究竟对他们的什么行动有所期待,也无法养成积极的习惯和思考方式。因为他们无法正确理解自己获得称赞的理由,反而有可能陷入混乱的状态中。

第三,比起最终结果,要把实现结果前的努力过程看得更重要。换句话来说,称赞成果不如称赞行为本身。孩子并不是完美的,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和自己的意志无关的不怎么理想的结果。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希望去尝试的意愿。

我的孩子擅长做什么?

对于人类来说,事情被分成以下的几种类型:

既能做到又想做的事

虽然能做到但不想做的事

虽然不想做也必须要做到的事

既做不到又不想做的事

如果想要培养孩子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正确把握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和孩子想要做的事情就非常重要。父母要帮助孩子去做那些他们能够做到也想要做的事情。这样一来孩子便能树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同时能够感受到当下的快乐。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让孩子去做想做的事情。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有时候就是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在孩子不得不去做自己讨厌的事情的情况下,可以在稍后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积极的思考方式不会在短时间内养成。此外童年时代的生活习惯在长大成人之后也经常会出现。所以从小时候开始就应该培养孩子建立起积极的思考方式,这是父母需要努力的重点。

培养幸福力要素二:真正的投入

你们家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做作业的时候,一会儿玩玩橡皮,一会儿看看电视;但是只要一玩上电脑或者ipad,就目不转睛,好几个小时动也不动?

很明显的,孩子在玩电脑的时候进入了“投入”的状态。

但奇凯岑特米哈伊将这种投入称为“假性投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像是一种投入,但不会有任何的长远发展,只是一种单纯追求快乐的行为。“假性投入”也能让人感受到瞬间的快乐,但随后幸福的感受并不会随之而来。

幸福只有在“真正的投入”之后才会到来。

真正的投入是一种向自己的梦想与目标不断靠近的“自我实现型投入”。这种自我实现型投入是一种能够决定生活质量与幸福质量的投入。自我实现型投入在投入的过程中或许会伴随有痛苦艰难的情况,但此后便会带来快乐与自我的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投入各种事情的程度,决定了他们今后所能经历的真正投入状态的程度。

为什么孩子无法投入学习?

每个人都更容易投入自己所喜好的事情中。比起在公司上班,和好朋友们在一起的感觉更好,因此就无法投入工作;而讨厌去幼儿园或是去上学的孩子只要有了游玩的“快乐”便会比平时更早起床。

根据奇凯岑特米哈伊的研究结果,孩子从12岁开始就可以区分工作与玩耍,此时他们会意识到学习或做作业并不是玩耍。在工作中的强制性比起自发性来说,其倾向更加强烈。虽然讨厌却不得不做的强制性特点,让孩子们无法投入到学习中。

实际上对学校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们无论是对上课、考试还是作业等都无法投入。上课、考试或作业与其说是觉得有困难,不如说这一切都是强制性才让人无法集中。投入程度越低越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成绩。

黄隆文教授曾将投入分为主动投入与被动投入。主动投入指的是沉浸在快乐中的投入,被动投入指的是在身处某种状况之时为了解决问题而不得不投入的情况。明显的,很多孩子在学校上课,就是一种被动投入的过程。

使孩子体会主动投入所带来的巨大乐趣

1.尽可能让孩子决定自己想要做的事

父母绝对不能强迫孩子,必须要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强迫孩子的那瞬间,孩子就会因为不安而无法投入。

2.让孩子自己树立目标

引导孩子主动树立自己的目标和每日进步计划。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的决定,只要检查必要的项目就可以了。没有目的意识就不可能投入。此外,目标意识不是属于他人的,只有在自己亲自树立的时候才会成为真正的目标。

3.对孩子提出符合他们目前能力水平与状况的课题

即便是同龄的孩子,能力也有所不同,必须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提出课题。如果对孩子提出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的困难问题,孩子就会产生不安甚至放弃课题;如果对孩子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又容易让他们感到厌烦。如果想要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课题,父母就必须始终客观地判断孩子们的能力水准。

4.要让孩子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人们实现目标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最大的成就感,这与目标的大小没有关系,不管是多么小的目标在实现的时候必然会伴随着成就感。孩子如果自己树立了目标,在实现目标的时候就会感到喜悦。当这样的快乐积累起来,就能使孩子表现出自信感。

5.要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

具有消极倾向的孩子很难进入投入状态。如果惧怕失败始终不安的话,那么这些消极要素就会削弱挑战意识。想要孩子能够投入的话,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在我做英语老师的日子里,我曾问过孩子们这样的问题:

“昨天你快乐吗?”

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不,我不快乐。”

“这周你寂寞吗?”

几乎所有孩子的回答是:“是的,我很寂寞。”

在本应拥有绚烂的梦想和幸福生活的年纪,我们的许多孩子却感到不幸。让孩子们变得不幸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教给他们的观念:现在的痛苦是为了未来付出的投资。

我们用自己的成功指向来告诉孩子,为了获得成功必须放弃现在的快乐。

在《孩子,让我给你幸福力(上)》中,我们提到,要让孩子收获幸福需要教会他们:

第一:积极的态度。

第二:真正的投入。

现在我们谈一谈其余的2个幸福的能量源。

第三:必要的忍耐

196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歇尔教授以一些年龄在4岁左右的儿童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将孩子们带到一个放有棉花糖的房间内之后独自离开,在那之前他告诉孩子们必须等他回来之后才能吃棉花糖,能遵守这项规定的孩子将会再额外多获得一袋棉花糖作为奖励。参加实验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都没能忍住诱惑很快就把棉花糖给吃了,而剩下的一些孩子却能始终忍住棉花糖的诱惑等到了最后。于是他们得到了一袋棉花糖作为奖励。

这个实验此后对参与对象进行了持续观察,并调查了15年后这些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当年没能忍住诱惑很快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们在长大成人之后,变成容易发火也容易与人争执的、缺乏忍耐力、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的人。

相反,当年忍住了棉花糖诱惑的孩子们比起前者来说不太容易发火,过着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成绩多数也不错。此外,“延迟满足能力”较强的孩子们在SAT能力测试u中获得的成绩也超越了缺乏这种能力的孩子。究竟是马上就吃棉花糖,还是稍微忍耐一下之后获取更多的棉花糖,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便能知道延迟满足能力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

目前正就职于美国普吉特海湾大学心理学系的凯罗琳·华兹(Carolyn Wise)教授也参与了1968年的棉花糖实验,当时她就是获得了棉花糖奖励的孩子之一。她说:“为了能实现我的目标,我可以忍受任何艰难困苦。当我实现目标的时候就会产生自信心。这种忍耐力与自信心造就了今天的我,今后我也会充满自信地向着我所设立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

从凯罗琳的话语中我们就能理解“延迟满足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想要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那么就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但缺乏“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无法战胜艰难的过程,常常会中途放弃。相反,拥有出众“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能够忍耐各种艰难困苦的过程。如果将中途放弃的孩子和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至最后的孩子做一下比较的话,很明显就能知道哪一类孩子才能拥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了。

幸福是在追求未来积极的幸福过程中产生的。当这些成功的过程聚合到一起的时候,最终会引发成功的人生。“延迟满足能力”虽然可以说是为了数十年后的目标而忍耐当下痛苦的行为,但同时为了几个月后的目标、几天后的目标甚至几个小时之后的目标而忍耐的行为也是一种“延迟满足能力”。

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放下手中的游戏努力看书的行动,是一种为了几周后的目标而忍耐的“延迟满足能力”,为了能吃到美味的晚餐而忍住不吃水果零食默默等待妈妈做饭时间的行动,也是一种“延迟满足能力”。凭借这些“延迟满足能力”,孩子就能感受到幸福的感情。

孩子能够通过小小的“延迟满足能力”获得快乐和幸福这样的结果,为了再次体验这种快乐他们会设定更大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又会再一次发挥“延迟满足能力”。这样慢慢积累起经验的孩子,为了实现更高目标的那一瞬间,将会产生忍耐当下快乐的力量。“延迟满足能力”并不是与幸福相反的概念,而是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而做出的投资。

第四:自我决断力

职业规划师Lucy的女儿童童14岁了,出于自己的职业好奇心。她也常喜欢问童童:你觉得自己喜欢什么?这个时候,童童就会睁着无辜的双眼说:“妈妈,我不知道。”

而这,恐怕也是国内青少年的一大现状:在繁忙的课业压力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这是因为,他们被学校的学习自我决断力。

根据研究发现,成长期的孩子如果被强迫要求进行过量的学习,那么不仅不会有任何成果,还会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压力。因为大脑会自动认为学习是一种被强迫的行为。

年幼的孩子虽然承受着压力,但还是不得不根据父母的指示学习和去各种补习班。孩子的“自我决断力”已经在下降了。但孩子在成长阶段会发生变化。强迫造成的压迫感和压力会让孩子的自由受到损伤。结果孩子为了配合强加的外部动机开始慢慢产生暴力倾向,这种暴力性在学校或是与朋友相处时就会表现出来。此外,由于外部强压造成内部动机崩溃的孩子,会有一种失败主义的价值观,并过着悲观消极的生活。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金德伦(Dan Kindlon)以1100名父母和700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研究自我决断力与成长有无关联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较多进行自我选择或决定自我行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较少受到药物的诱惑或陷入忧郁症的纠缠。即,自我决断力出众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也比较成功。

原因在于,自我决断力强的孩子不仅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并且为了实现自己所树立的目标,能够准确分辨自己必须要做的和不能做的事情。相反,若是缺乏自我决断力的话,自己做的事情并不是出于内部动机,而是出于他人强迫下的外部动机,这样一来就会承受较多的压力,为了摆脱巨大的压力他们往往会借助各种药物,患上忧郁症的概率也更高。

自我决断力强的孩子是自己设立目标的,当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而自我决断力低的孩子,他们的目标都是由别人为他们定下的,即使实现了目标他们也没有什么成功的感觉,反而会有一种虚脱无力的感受。这是因为他们心中的目标和外部目标有所差异,于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便发生了矛盾。所以自我决断力越强的孩子,对于生活的态度也就越积极,他们就能越感受到更强烈的幸福。

以为了孩子好的借口强制孩子做各种事情,最终只会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他们有可能会永远陷入无法摆脱的心灵深渊。想要将幸福生活送给孩子做礼物的话,就必须让孩子能够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培养起他们自己做决定的自我决断力。

自我决断力强的孩子会做那些他们想做的事情,自己决定目标,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如果不能了解自身的价值或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价值的话,就无法自己设定目标。如果不能主动积极行动仅仅依存他人的意见,那么就会丧失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我决断力?——从父母抓起

向母亲们问起为何她们要包办孩子所有的生活琐事时,会有“因为孩子做不了”或是“因为孩子没有时间”等类似的回答。她们认为孩子每天早上起来以后,忙着准备去幼儿园或是学校,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穿好衣服或是整理好寝具。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家之后,又要准备去课外补习班,还必须完成各种作业。被时间所驱赶的母亲们养成了什么都代办的习惯,而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从头到尾自己亲手动手完成的。穿衣服也必须有人帮忙,整理寝具也要母亲代办。甚至在吃饭的时候挑出鱼刺也变成了母亲的活儿。

这样一来,孩子当然就没有什么要做的事情了,而且既然没有尝试过当然也就不会做。从父母的立场来看,学习更加重要,所以他们对此也不太在意。但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那样,孩子的幸福所必要的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而是需要通过生活习惯慢慢积累起来的。

如果父母包办了所有事情,孩子的自我决断力就会慢慢下降。首先孩子会不知道什么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因为平时除了学习,其他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代办了,所以他们也就不知道这些事情的必要性。即便他们知道这是不得不完成的事情,但因为自己根本不会,于是也就无法做出应该怎样做的判断。

自我决断力是通过内部动机引发行动的动力。如果要做出行动就一定有必须去做的事情,并懂得如何分出这些事情的轻重缓急。若是想要实现自己设立的目标,那么就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艰难困苦的逆境,也必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父母包办一切并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傀儡。想要培养拥有自我决断力的孩子,父母首先就必须改变态度。

培养自我决断力的三种方法

第一,尽可能不让孩子感受到外部动机带来的压迫感。

不管是多么好的事情,如果在过程中承受压力过多,结果就不会很理想。即使最后结果不错,但是因为过程中感受到了太大的压力,相对事情的价值和回报来说,最先回想起来的还是压力。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在过程中减少压力。

减少压力的方法是,在指示他人做事的时候给对方留下充足的余地。即,当给孩子留下课题的时候,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律余地,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方说,要求孩子做学校留下的作业、整理房间、帮忙做家务等事情时,不要事先为他决定做事的顺序,而是要让孩子自行决定如何安排。此时,虽然必须做这件事是源于外部动机,但做事的顺序和方法都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就会演变成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共存的状态。这样一来,外部动机带来的压力已经相对减少了。

第二,如果孩子说觉得讨厌或辛苦,最好能够让孩子感到父母和他们抱有同样的想法。孩子在做不得不做又非常艰难的事情时会产生不满。此时最好不要责怪他们,而是要承认他们确实可以感到不满。

比方说要求讨厌数学的孩子学数学,他自然会产生不满。但此时如果说“所以你才学不好数学”“如果这道题目做不出来就不能玩游戏”这种强迫孩子继续的话,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数学是极大的负担。

此时如果对孩子说“辛苦吗?做完这道题之后稍微休息一下再继续吧”的话,就会让他产生继续下去的动力了。

第三,只进行称赞而不给予回报。对于外部动机的回报,最好是精神上而非物质上的。如果使用物质回报,之后若是不能再提供同等的奖励就很难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了。但精神上的回报会成为一种快乐的感受,这样一来很快就能让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了。

但称赞也是有方法的,无条件进行称赞,反而会害了孩子。称赞的时候要针对具体的事情,比方说在孩子解出数学问题的时候,如果比较具体地称赞他们说:“啊,这么难的问题你现在都能回答了?真的进步不少了呢!”就会让孩子体会到超越称赞的积极感受。

此外要对事情的过程而非结果进行称赞。在外部动机驱使下做事的时候,如果因为结果的不好而对孩子进行批评责骂,孩子就很容易抗拒这种始于外部动机的行为。因此当孩子因为某种外部动机做事的时候,最好能对过程本身进行称赞。

孩子的人生不能由别人来决定,而是必须由孩子自己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有可能会对自己做下的决定感到后悔。然而让他们能够接受这些失败,并再一次进行挑战的力量,正是自我决断力。请将能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人生并继续走下去的力量——自我决断力,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吧。那一瞬间,孩子向着幸福的人生又迈进了一步。


分享到:
来源:互联网  2015-02-01  11111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