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厦门卫视的邀请,前几日我给他们一档亲子类的节目做参赛选手的评委,参加的选手是8-12岁的孩子与孩子的父亲。节目名称有点意思,叫《老爸,拼吧》,这让我联想到最近几年火热的“拼爹”现象。只是这次节目“拼爹”,拼的是父亲与孩子的心灵默契度、拼的是父亲如何肯定鼓励孩子,拼的是父亲的体能大考验。
长期以来,在孩子的抚养教育中,人们总习惯于强调母爱的力量,母爱的崇高,但事实上,父爱的力量同样也是伟大的。就像鸟儿起飞的两个翅膀一样,母爱和父爱都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须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许多父亲认为抚育孩子是母亲的事,他们把陪伴孩子玩耍、辅导孩子作业、参加孩子学校的家长会以及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等都推给母亲,自己则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对孩子的许多情况都不了解。有些父亲还错误地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挣钱养家就是对孩子的爱。其实,父爱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还必须体现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陪伴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因此,我想这是一个档值得肯定的节目。这个节目把父亲邀请到了教育孩子的行动中来,也给了爸爸们一个探索孩子心灵世界,与孩子产生情感互动,陪伴孩子成长的良机。
透过这挡亲子活动,我观察到一些父母在孩子教育中存在的遗憾。其中,在“夸孩子”的游戏环节,绝大多数的爸爸夸的都是孩子学习好,成绩好,会什么什么技能,获得了哪些奖项等等,却甚少从人格、品德、态度及孩子曾经的努力上去赞扬自己的孩子,也很少从情感的维度去表达对孩子的欣赏和肯定。而多数父亲是需要在评委和主持人的引导下才从爸爸们的口中“挖”出一些孩子除了成绩以外的个人好品质。好在,我们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有其潜在的好的品质,遗憾的是父亲们缺少对孩子这些品质的关注和表达。
从对37组参赛的家庭的观察中,我深深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深刻。
就亲子关系而言。权威型的爸爸教育下的孩子,在临场表现上比较胆怯,说话常常要看着父亲,眼神带着征询的意味,而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多少孩子都希望爸爸来回答,于是我们会发现,爸爸很强权的话,容易代替孩子去思考问题,容易代替孩子对事物作出判断和决定,孩子便会渐渐的缺乏主见和自我的思考能力,也在对外界的态度上表现得不是那么自信。相对而言,比较和蔼幽默的像伙伴一样的爸爸,身边的孩子在现场表现得十分的坦然自信,容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夸奖,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长处。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这样的父子(女)对话中,爸爸常常会询问孩子,“你觉得呢?”、“你说好不好?”、“你感觉这样可以不?”等等。同时,还有个小细节,说话的时候,爸爸会蹲下自己的身体,尽量与孩子的身高保持同一高度对话。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传递出来的是对孩子巨大的尊重。只可惜,在37对家庭中,会这样做的爸爸,仅有5个。现场一位爸爸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在不触犯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宁可让孩子错误的快乐,也不希望他正确地痛苦”。如果我们父母打心眼里尊重孩子“为人”的权利,那么我相信,无论是对孩子的何种教育方式都能够发挥它良性作用的一面。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简单快乐的人,不正是我们父母的希望吗?
何为“以身作则”。其中在最想对爸爸说的几句心理话游戏环节,有几个孩子是这样表达的:“爸爸你叫我不要玩游戏,可你自己却常常拿着手机玩游戏,当妈妈叫你不要玩手机时,你甚至躲在被窝里玩手机游戏”,“爸爸你多少次答应我要陪我玩,可你每次都食言,你什么时候才能陪我去玩呢?”......这些孩子们的话,让我想起了一个圣雄甘地的故事:一位孩子的妈妈为孩子爱吃糖的事情非常苦恼,怎么说都不听,因为印度的人从老到少都非常的敬仰甘地,于是妈妈决定带着孩子去找甘地,希望甘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吃糖,可是妈妈在请求甘地之后,甘地说请您七天之后再带孩子来好吗,于是妈妈很疑惑的回去了,然而第二次来到甘地面前,甘地依然很歉意地说,对不起,能再隔七天过来吗,妈妈感到有些绝望,但还是回去了,等第三次来的时候甘地终于对孩子说:希望你不要吃糖,因为那对你的身体不好。这位妈妈终于释怀,同时也很疑惑的问甘地为什么之前不能说,甘地回答到,因为我才经过这三周的努力把爱吃糖的习惯戒掉,这样才能去告诉孩子。我们也一直在强调,身传重于言教,我们的父母真的做到了吗?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就像成人世界里常对言行不一的人表达了一种否定和不喜欢,试想如果在孩子的眼中我们父母大人却是这样的人,对孩子而言父母的话又能有多少信服度呢?也许就是当前许多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时期,反过来“教育”我们父母的情景也就不奇怪了。
老爸,拼吧!拼的不仅仅是男人的事业,也拼拼身为人父如何陪伴孩子成长。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