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物对孩子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玩具、一块毯子那么简单,很多时候是代替妈妈的关爱。插图:COMMA
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似乎总会喜欢上什么物品。那可能是一块陈旧的小毛巾,也可能是一个脏脏的小公仔,但不论怎么脏与旧,孩子似乎总舍不得放弃它们,心理学家把这些物品叫做“依恋物”。“依恋物”对于孩子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一块毛巾,而是他们适应这个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拐仗!
入园时整天抱着小枕头
依恋物陪伴孩子度过分离的困难
文文今年两岁半,刚刚入园不久,整天抱着一个红色的小枕头,不时地放在鼻子下面闻一闻,吃饭时,睡觉时,在室外活动荡秋千时,她都会与小枕头形影不离,幼儿园的阿姨看到她经常闻小枕头的气味,便问她:“你闻到了什么味道呢?”她说:“妈妈的味道!”
专家分析:这个案例是孩子对依恋物最好的诠释,当她想妈妈的时候,小枕头就如同妈妈一样陪着她,给她精神力量,帮她克服对环境的不适应而带来的焦虑。女孩慢慢长大后,将不再把小枕头带在身边,因为她已经能够帮助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不再需要小枕头了。
方法:成人不可以对孩子的依恋物粗暴地干涉。有的父母擅自将孩子的依恋物丢弃,或者偷偷地将孩子的依恋物洗干净,这样的行为是对孩子情感的粗暴干涉。在孩子离乳、分床、分房间、进入幼儿园等过程中,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培养一个依恋物,让依恋物陪伴孩子度过“分离”的困难时期。
一吸安抚奶嘴宝宝就不哭了
一定程度上满足宝宝的口欲期需要
小蛙刚出生时就不是一个省心的宝宝,在医院每晚哭闹,护士小姐就塞给她一个安抚奶嘴,没想到这玩意儿对小蛙还真管用,一吸就不哭了,随之很享受地睡着了,小嘴还在那有节律地蠕动着。出院回家后,小蛙妈妈要自己带孩子,还要兼顾家务,安抚奶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了她的好帮手。上星期,她带孩子参加了个亲子论坛,牙科专家说安抚奶嘴会影响宝宝长牙,形成过分依赖,有些宝宝到五岁还叼着个奶嘴。小蛙妈妈犹豫着要不要帮女儿戒掉安抚奶嘴。
专家分析:这是口欲期不满足的典型象征,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口腔里有条快感带,通过吸奶不仅可满足肚子的需要,更可刺激这条快感带,孩子在口腔摩擦中获得快感,从而喜欢吸奶。但当孩子无法从妈妈那得到刺激时,就只能从安抚奶嘴那获得满足。从心理上看,这种模式不一定正确,利用器具长时间刺激孩子口内的快感带,也许短时间能获得一定效果,但长期对孩子心理发育并无益处。
方法:陪伴比奶嘴更有效,多和孩子在一起互动,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存在,比起任何单独的器具来说,也更加有效。所以,从现在开始,可以减少孩子对于奶嘴的需要,用心戒掉安抚奶嘴。
黄色小被子每天都要搂着睡
用不容易离开的物体代替妈妈的陪伴
妞妞有一张浅黄色的小被子,上面印着可爱的小鸡图案,她每天睡觉都要搂着被被。其实她也不是用来盖,只是用被子一角放在脸颊底下,其余的就搂着睡,就跟睡在温暖安适的窝里一样。
这张被子基本上一年365天都陪伴着她,无论是长达一个月的回乡之旅,还是短短几日的柬埔寨之行,小妞儿都要把被子放在她的旅行箱里。妞妞的妈妈会定时清洗这张被子,有时到了晚上还没干,妞妞就哭啊闹啊,无论换什么被子给她都不肯。后来哭累了睡着,可半夜还是有诸多不安,要寻找她的被子。这张被子已经用得有点老旧了,可小妞儿还是视若珍宝。
专家分析:此类物品在孩子的心理辅导中,称为“过渡性客体”,往往代表着孩子用某种特殊的物体,代替了妈妈或自己的存在。在成长中,孩子往往要独自面临着一个个不舒服的情境,例如妈妈的离开等。这时候,孩子就会用一个不容易离开的物件,来代替妈妈的出现,当这件物品在旁边,也就意味着妈妈一直在身边支持自己,关爱自己。由于这类物品的时间一长,往往有特殊的味道,所以,也会变得特别的敏感与难以代替,成为孩子心中的一个重要的支持物。
方法:大多数孩子都有这种对过渡性客体的依恋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产生这种现象,并非问题,而对家长来说,关键在于能否理解与尊重。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往往有一个年纪的问题,也就是说到了十四岁左右时,随着孩子心理上的发育成长,可以开始放下对过渡性客体的需要,可以摆脱此类依恋。
其中,家长的态度很重要,不能过早强行去制止孩子的这种需要,或者去破坏此类物品,都有可能让孩子的心理受挫。最佳的解决方法,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支持,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成长,能够自我摆脱与放下。
每晚睡时要和小布熊说话
用扮演来满足缺乏的母爱
小宇五岁生日时妈妈送给她一只小布熊,小宇非常喜欢小布熊,给它取个名叫“小口渴”,吃饭、睡觉、看电视都要搂着“小口渴”,还给它做了衣服。小宇爸妈工作太忙,给她转入寄宿制的幼儿园,小宇把“小口渴”带到学校,每晚睡觉时都要跟它说悄悄话。小宇的妈妈看过一些资料说孩子“恋物”是缺乏亲情和安全感的表现,心里很内疚。
专家分析:对许多孩子来说,如果从父母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往往会产生一种替代的行为,那就是让自己扮演父母,而在身边寻找一个物品,来代表自己,并通过自己模仿父母,对这个物品的抚养与关爱行为,来满足自己缺乏的父母之爱。
方法:对于父母来说,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更用心去关爱孩子。还有个好方法可参考的是观察孩子对这个代表自己的物品做何种关爱的行为,大人完全模仿,就可以给孩子最需要的爱。如果大人因工作等原因,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其实也要重视相处的时候,能够与孩子充分互动与交流,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来说,也非常重要。
Q & A
恋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关
Q:恋物行为是不是大多数发生在女孩子身上?
A:在心理上并没这样的说法,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能产生恋物的行为。
Q:恋物行为对孩子成长有不良影响吗?
A:恋物行为的背后是通过某种物品来替代妈妈的爱,或作为自我的象征,所以,恋物行为基本上是孩子在成长中必然经历的一关。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没有正确与否,关键在于大人如何面对。不去过度干涉,尊重孩子对此类物品的依恋,耐心等待孩子自然放弃对此类物品的需要,应是父母在面对孩子恋物时的正确态度。
Q:作为家长,是不是应该阻止孩子的恋物情结?
A:不应该阻止,但可以积极引导。例如许多依恋物由于时间关系,往往会变得非常肮脏,孩子还不肯清洗时,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关心的方式对这些依恋物做一些清洁的工作,但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轻易在不告知孩子的情况下,单独对这些物品做清洁工作。
[描画依恋物]
对于孩子的心理来说,依恋物有以下一些特点:
◎在众多的同类物品中,他只喜欢其中的一个。比如同样的毛巾,他只要那一块,即使破旧得已经不成样子,他依然对这块毛巾情有独钟;
◎每天都离不开,随时要带着它,吃饭、睡觉、玩、外出等,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也要带上;
◎ 孩子对依恋物亲吻、闻气味;
◎ 无论依恋物多么破旧不堪,孩子都拒绝更换新的,即使是完全一样的物品。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