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负就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人评价自己,要靠自我认知,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就表现为自负。自负心理在小学生身上也比较常见,小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而变得自负。
有自负心理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总是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与人交往时,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即使明知自己错误,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别人的观点。做事以自己为中心,很少关心别人,但却要求别人都能为他服务。对别人的成绩非常嫉妒,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在别人获得成功时,会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小学生自负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形成自负的原因:
1、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2、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又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3、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自负者也同样缺乏自知之明, 同时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的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小学生的自负心理,容易导致学生盲目的自信,同时也会造成同学间关系的紧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自负心理的时候,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