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的现实,也给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找不到工作而自杀、因求爱不成而自杀……等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已经是很多高校的共识。为此,众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来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例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可是,泛泛而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等待有心结的学生上门咨询犹如守株待兔。
在实践中,高校的这些举措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首先发现的往往是身边的同学。但由于周围同学对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等原因,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出来,也常常不去加以干预。在日积月累之下,个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重,酿成了大的祸端。
针对这个问题,有些高校推出了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除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外,又增加了班级心理辅导员和宿舍心理负责人两个新“组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根植于同学中,早发现、早预防,新组员的工作反响很不错。
不过,设立班级心理辅导员和宿舍心理负责人,只是将大学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环节提前了两个。另一种提前可能更重要,那就是学生社会人格的培养。为什么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发?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中国学生进入大学前的生活太单一,他们更多地被教导如何争取好成绩,而非如何适应这个社会。从单一的校园,突然进入复杂的世界,这个过程充满必然冲突。
诚然,学校的措施以及同学的帮助,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本人的调整。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大学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提高应对各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便在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能及时加以调整。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