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却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甚至有倒退的现象。如今90后一代大学生,由于从小备受父母的关爱,一直以来过得顺风顺水,抗挫折能力比较差,一旦离开父母的怀抱,其心理素质差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理应引起重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这些年不乏因为学习压力而自杀的学生,大学生跳楼自杀的现象,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已近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直以来,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却没有很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重教书不重育人,整个教育体系都缺乏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今的大学教育,虽然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还远远不足以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差的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一项长期的任务。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和提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把握住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动权。具体地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能力。
高校在抓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外,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普及心理学知识,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蕴含渗透在各项活动和专业教育之中,通过有形化的载体,把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导向高雅、文明和健康方向上,提高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启动学生的内应力,切实引导学生提高自身防御心理疾患的意识和能力。
2、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咨询排解心理困惑为辅。高校在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同时,还应以辅导员、班主任为心理咨询协调员作依托,以学生干部为心理健康问题信息员为支撑点,构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络组织。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开展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排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帮助其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同时,还有要经常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调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个别严重者应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形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相互影响。如何做好三者的协调和配合,是社会工作者、教师、家长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主动做到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与家长和社会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强关注力度,在及时向家庭反映,赢得学生家长的支持的同时,还应及时向青少年研究机构或心理学家等社会资源求助,共同研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是由家庭、学校等多方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大学生本人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供自身的心理素质。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