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快乐成长
青少年保健
特殊儿童
专家指导
健康讲堂
青少年心理专题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身心健康 > 青少年心理专题 > 正文

考试的弊端

考试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但其自身因社会诸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克服,仍存有诸多的弊端。很多考生顶着诸多社会、家庭、个人压力,“被”有目的的考试、“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这种“被”型考试加之现今社会选拔人才“逢进必考”的局面致使其丧失考试的原来目的,更加凸显了现今考试的弊。

 (1)在考试形式上:一味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只注重笔试成绩,忽视平时的表现、努力程度、进步程度,还判定所谓的“差生”。这样完全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致使学生对老师反感,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直至毁其一生。例如:①学校的期末考试。我校的期末考试就是很好的例证,学校、科任老师、班主任在评定学生优秀与否、成绩好与坏、思想健康与否都以学生的期末成绩为参考。任何助学金、奖学金、贫困资助金的资助;团委会、学生会的推优;三好生等奖项的评定基本上是“高分生”包揽,胜利的果实永远属于“高分生”。仅从期末总分数评比,难道这就代表其他“非高分生”不优秀了吗?其实,有的同学跳舞跳得非常好、有的同学英语讲得好、有的同学唱歌唱得好,就因为其他科目不是很好甚至很差,难道这就能证明该同学的能力差吗?这是不是很不公平呢?笔者认为这是教育部门、教师应重视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其特长,对其培养,以致使其专而精。②企事业的招聘考试。譬如铜仁地区教师的招聘考试,一味只注重终极性评价(笔试的成绩),忽视了对应试者的形成性评价(单方面特长)。据笔者调查,仅我校2009届毕业生就有三分之二仍未找到工作。究其原因,不是他们不优秀(没专长),而是在笔试总成绩上输了。他们有的单位甚至以貌取人。看谁长的漂亮或穿着得体就录用,这样既打击了应试者的信心,也丧失了考试意义。

  (2)在考试内容范围上。①注重客观题量化,忽略主观题。对就对、错就错,让学生不能论述自身观点,一味的死记硬背。例如:高考试卷的考题,让考生不得不“头悬梁,锥刺股”的背完古代背现代;背完语法背礼法;背完天文背地理。像这样,不仅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受到影响,而且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减弱,直至厌学。但值得注意的是,考试也不能全部都出客观题或主观题,而应主客观题相互结合,提高考题的灵活性。比如数学题出主观题就不行,语文出客观题也不行。②忽略考生受教育的范围盲目进行统一编订试卷。考试试题并是完全适合不同地方的考生,因为教育有地方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城市教育、乡村教育)差异、校际差异,学生受教育的程度、范围不一样,因而他们的知识面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一味的寻求统一试题,只会扼杀更新思想、新观念的萌生。   (3)在考试制度上:考试制度的形成,从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设置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考试制度也逐渐完善,但也有执法人员利用滥用职权,串通考官,导致考试制度丧失了其“公平、公正”宗旨,歪曲了其制定的真正意义。出现了下列现象:①监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谋取钱财,或照顾朋友的子女;②屏蔽技术不到位,很多考生利用高科技获取高分;③地方政府、学校,追功求荣,以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为目标,防弊力度不够。这一现象的出现,导致一批有能力没钱、没背景的考生名落孙山,而肚无滴墨的“富二代、官二代”却榜上有名。弊就在单纯的以分求人会造成“高分低能”的人出现,这些人没有实战能力,很难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成就了一批有名无识的、没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负面影响。

 考试为社会培养了人才,实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考试开拓人的视野,提高人的能力,开启人的大脑。考试让人懂得有成有败、有进步与落后;让人懂得进取,从而成就一个人一生的事业。考试在社会选拔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了解考生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公平、公正”竞争的理念和有效恒久的利。

 考试在形式上、内容范围上、制度上等存在着弊端,需要我们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共同来完善、加强和改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人人从自身做起,不违背考试制度,考试就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文明考试便指日可待。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考试也不例外,有其利也有其弊。我们不能因为考试有其“利”就大兴考试之风;也不能因为考试有其“弊”而取消所有考试。因为,人生必须面临竞争,而考试是竞争中的主要方式,又因考试是客观永恒存在的,所以,我们只有改革考试,减少其弊端,而并非能取消考试或消除弊端。

分享到:
来源:internet  2015-05-15  17256 0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