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渐差的情况,日前,省教育厅出台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提出体育课不及格不发毕业证等要求,其中关于“建立一年级新生出早操制度”这一要求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体育锻炼属个人自由,不该强制要求;也有人认为,只有强制,才能保证大学生“对抗”惰性。(9月7日《大河报》)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祖国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该群体的身体素质状况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然而,《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依然在继续下滑。
之所以会如此,首先,眼下大学生们健身意识普遍不足。大学生们在高中阶段,主要任务是备战高考,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搞体育锻炼,因此三年下来,不仅身体素质下降了,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也丢掉了。再加上大学对学生的管理较为宽松,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变得散漫、无规律,因而导致身体机能和素质继续下降。这不,省教育厅提出的“建立一年级新生出早操制度”,就遭到一些大学生的反对,认为体育锻炼属个人自由,不该强制要求。
其次,是大学体育课严重“缩水”。据了解,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只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且体育课数量极少,一般每周只有一课,体育锻炼时间明显不足。而且,一些大学体育教育采取的是俱乐部制,很多项目是选修,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全凭兴趣和爱好,这也使得他们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均衡的锻炼和提高。
另外,就是高校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的严重不足。近些年来,国内高校持续扩招,我们看到一些高校的招生比例每年都在提高,但因为过多考虑经济效益,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扩建校舍上,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一些大学生即便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想法,也很难如愿。
很显然,尽管说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根源,在于中小学应试教育导致的“先天不足”,但这并不能成为高校继续轻视体育的借口。人的体质优劣即便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也是完全可以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改变的。大学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大学校长是整个中国教育生态链中最后一道门的“把关人”,就算中小学校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高校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轻视。基于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滑状况,省教育厅出台新规要求大一新生必须出早操 ,体育不合格不发毕业证,我认为很有必要。只是,还需要各高校真正认识到拯救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所应承担的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