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错合畸形发病率为70%~80%,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不良口腔习惯
“地包天”、哨牙、龅牙、嘴巴不对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些口腔问题导致的“美容缺陷”走进整形美容医院。其实,这些缺陷早在孩童时期就可避免。专家介绍,我国青少年儿童的错合畸形发病率在70%~80%,其中很大一部分错合畸形源于乳牙列期和混合牙列期的口腔不良习惯。专家提醒,孩子半岁以上即应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同时,要密切关注孩子有无吐舌、咬物、咬唇、吮吸手指、偏侧咀嚼等习惯。
医学指导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主任、主任医师兰泽栋
现状:
青少年错合畸形发病率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主任、主任医师兰泽栋介绍,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我国青少年儿童的错合畸形发病率在70%~80%。错合畸形是指牙齿排列不整齐、颅颌面发育异常导致的畸形,比如“地包天”、哨牙、龅牙、歪嘴巴以及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及器质性病变等。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错合畸形源于乳牙列期和混合牙列期的口腔不良习惯。”兰泽栋说,口腔不良习惯很容易导致口腔肌功能异常,肌功能异常最终又会导致颌骨的发育异常和牙齿的错合畸形。
误区:
等孩子换完牙再矫牙就行了
“错合畸形的发展严重程度与是否预防保健密切相关。”兰泽栋说,孩子的错合畸形和颅颌面发育异常是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一点一点发展成的。实际上,大多数孩子的父母早就发现这些问题了,但一些父母并不认为这是问题。
“很多家长的惯常思维是等到孩子换完牙再进行矫牙就行了。”他说,事实上,等到孩子11~13岁左右换完牙再进行矫牙,不仅增加了矫牙的难度,使得拔牙矫治率大大上升,同时也延长了治疗时间,更让患者家长花费了更多的钱。
建议:
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兰泽栋说,其实很多人的错合畸形是可以在孩童时期就矫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给孩子建立口腔正畸健康档案,家长每隔半年带孩子做一次检查,将口腔健康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如果是颅颌面的肌功能异常,可以通过口腔肌功能训练器进行干预治疗。
“肌功能训练适用于3~15岁左右的孩子。”兰泽栋说,如果及时矫正,对孩子的错合畸形的治疗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大大减少矫牙的复诊次数以及大幅度减少治疗费用,同时可将错合畸形控制在最低限度。
兰泽栋提醒说,在孩子幼年期,以下几点因素最需要密切关注:
1.婴幼儿乳牙列期发生的“兜齿”
兰泽栋说,这一时期发生的“兜齿”与乳尖牙牙尖过高、过尖关系密切,当孩子的上下颌乳尖牙牙弓间宽度不协调时,上下颌的乳尖牙就会发生咬合干扰,孩子就会感觉不舒服,孩子又不懂表达,因此,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前伸下巴来避开尖牙间的咬合干扰。
“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伸下巴的习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兜齿或者‘地包天’。”他说,如果给孩子建立了口腔正畸健康档案,定期到医院检查,就可及时发现这一问题。
2.吐舌习惯
兰泽栋说,当孩子经常将舌头放在上下前牙之间时,舌头就会阻碍上下颌前牙的垂直方向生长,而且舌头还会将牙齿顶到前方,久而久之上下颌前牙就离开了,想咬也咬不上,由于舌头没有正常地放到上颚,就使得孩子的颚盖发育不良而高拱狭窄,孩子的脸型也会发展成尖嘴猴腮貌,这类孩子往往是口呼吸,说话大舌头,晚上张着嘴睡觉,时间长了还会睡觉打呼噜,严重者会发展成“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等。
3.咬物、咬唇习惯
有些孩子喜欢咬指甲、笔头、被角和咬嘴唇等,这类孩子会将门牙中的个别牙齿咬歪,通常表现为局部小开咬,有的孩子还会将脸咬歪。如果孩子咬上唇,就有可能发展成大下巴;如果咬下唇,就有可能发展成大哨牙。
4.吮吸手指习惯
有的孩子喜欢吮吸手指,通常吮吸大拇指居多,可将手指头咬成胼底体,即咬出膙子。这种坏习惯会将上下颌牙齿咬成小开咬。不论哪种情况导致的前牙咬不上,都可引发口呼吸等问题。
5.拄腮、偏侧睡眠、偏侧咀嚼习惯
这类口腔不良习惯会导致孩子的面部发育不对称畸形,即歪歪脸,还会引发关节问题,严重的还会因容貌丑而影响到心理发育和发展成内向孤僻的性格等。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