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快乐成长
青少年保健
特殊儿童
专家指导
健康讲堂
青少年心理专题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身心健康 > 特殊儿童 > 正文

关于“聋性思维”

关于“聋性思维”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在中国特教界,对聋人思维问题进行过几次激烈的争论。说得具体点,主要是针对到底该不该使用“聋性思维”这个词的争论。笔者认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完全是一种好现象。俗话说:“水越澄越清,理越辩越明。”只有大家都把话说透彻,是非也就清楚了。

“聋性思维”这个词大约是在3年前由北京聋人手语研究者XX首先提出来的。她在网上发表的帖子中,列举了不少聋人中存在“聋性思维”的种种表象。一部分学者和聋人网友支持这种观点,认为聋人群体中确实存在“聋性思维”现象。另有一部分学者和聋人网友不支持这种观点,认为聋人群体中并不存在什么“聋性思维”现象。还有一部分学者和聋人网友尽管承认聋人群体中确实存在“聋性思维”现象,但认为聋人本来就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当前社会对聋人存在着一定的歧视和偏见,例如由于一部分聋人经常扒窃被抓,在媒体上频频暴光,以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使社会上一部分人一见到聋人就以为是小偷。所以聋人需要人文关怀,尽量不要提聋人缺点、错误和不足。笔者认为:后两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大家都知道,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只要是人(植物人除外),哪怕是刚刚出生的婴儿,他都有思维活动,这是共性。但是,由于每一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因而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就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共性之中存在个性。例如外国人有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男人有男人的思维方式,女人有女人的思维方式;盲人有盲人的思维方式,聋人也有聋人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个性。不承认这一点,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既然“聋人的思维方式”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把“聋人的思维方式”这句话加以提炼、概括,把它组成一个简炼的新名词——“聋性思维”,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曾经有反对使用“聋性思维”这个词的人说:你们提出聋人有“聋性思维”,并创造出“聋性思维”这个词,那么,应该说盲人也有盲性思维,也该创造出“盲性思维”这个词了?我说的确如此!比如我们平时常常说某某人做事具有“盲目性”、“盲动性”、“盲人摸象”等等,这类词的本义就是针对盲人因为眼睛看不见,看事物(问题)不全面而创造出来的贬义词。现在还没有听说有哪位盲人提出来不要使用这类词的。难道盲人的思维能力不如聋人?他们不会不知道这类贬义词的本义就是针对盲人而创造出来的。我们聋人又何必如此斤斤计较呢?除了由此证明部分聋人具有明显的“聋性思维”外,没有别的解释。

张宁生教授曾经对“聋性思维”这个词下过这样的定义:“聋性思维”是聋人社会多发的、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的思维方式。美国的沃夫和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取决于他的语言经验,而且正是语言能说明概念的获得。掌握了一定语言的聋童在完成思维作业时要优于语言技能较差的聋童,有语言局限的聋童在掌握抽象概念方面总是较为迟缓。现在多数教育家和研究人员较一致的认识是:聋童思维是一个由直观动作、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发展过程,聋童没有语言虽也能依靠表象或手势进行某些逻辑思维,但随着掌握语言程度的高低,对于他们用概念完成思维任务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知,“聋性思维”是因为聋人因听觉丧失,无法靠听觉来获得信息,从而导致思维方式的改变,带有明显的聋人思维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聋性思维”在聋人群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维的主观片面性:大部分聋人无法靠听觉来获得信息,主要靠视觉来获取信息,形成视觉意识。从而导致思维方式的改变。这种视觉思维方式由于常常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因而带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常常闹误会。二是思维的简单幼稚性:一部分聋人,尤其是没有文化的聋人虽然对人热情、真诚,乐于助人,但是思维简单,喜欢别人给他带高帽子,俗话说:“盲人(瞎子)好欺,(哑巴)聋人好哄”就是这个原因。情感成熟度相对低,遇事爱冲动,且常常不顾后果。三是认识事物和待人接物的思维肤浅性。聋人对健听社会一些人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肤浅,聋人对一件事情的是非好恶都当场表现出来,立竿见影,认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没有似是而非的东西。

笔者认为,“聋性思维”这个词完全可以使用,但是也不可随便乱用、滥用。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聋人都存在“聋性思维”,不能动不动就给人家套上一顶“聋性思维”的帽子。也不能说,聋人的所有思维活动都是“聋性思维”,如果这样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应该说,聋人首先是人,具有健听人一样的大脑,如果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主流社会的大环境中,就形成了主流社会的思维方式,也就较少有“聋性思维”。如果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聋人社会的小圈子里,就会形成以“聋人思维”为主要方式。总之,“聋人思维”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聋人思维”是在客观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者生存”式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例如一位聋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他肯定就较少甚至完全没有“聋性思维”,当今许多聋人大学生(包括自学成才者)身上的“聋人思维”肯定比没有读过书的聋人身上的“聋人思维”少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聋人群体应当要有鲁迅先生那种勇于解剖自己的勇气和气魄,正视自己的身上存在的缺点、缺陷和不足,不摭丑、不护短,努力克服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聋性思维”,不断缩短与主流社会的差距,这才是我们应取的正确态度。当我们真正提高了聋人群体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缩短了与主流社会的差距,能够真正融入主流社会之日。也就是“聋性思维”这个词消亡之时。

分享到:
来源:聋星论坛  2015-08-14  7023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