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快乐成长
青少年保健
特殊儿童
专家指导
健康讲堂
青少年心理专题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身心健康 > 专家指导 > 正文

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难破局 专家称需顶层设计


异地高考破局在即?

有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改革建议,虽然众说纷纭,但不以户籍而以"学籍地"作为高考的原则成为建议者的共识

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并表示,用不了十个月方案就将出台.这被认为是对一年前袁贵仁对方案出台时间表的回应.

此前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全面放开了地级市的户籍制度.这一天,上百名教育公平志愿者家长要求面见教育部长袁贵仁未能如愿.一年前,袁贵仁曾称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方案正在调研.

2月29日,山东省宣布,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省参加高考.这是在湖北有关异地高考方案去年"胎死腹中"之后,首个明确进行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的省份.

但这种让志愿者家长们兴奋的消息尚未捂热,就被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第二天的一席话泼了冷水.杜玉波表示,"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他认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民间行动促改革

在教育部长袁贵仁接受采访的十天前,上百名志愿者到教育部门前要求面见袁贵仁.从2月6日起连续13天,随迁子女家长代表在每个工作日向教育部袁贵仁部长送出一封邀请信,邀请在23日之前能与随迁子女家长代表座谈.

非京籍家长"一生何求"(网名)22日向单位请了事假,准备23日与志愿者家长们一同去教育部.这一天,也是家长们第20个月到教育部呈情的约定时间.此前,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四,志愿者家长们都会到教育部呈情.

"一生何求"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9点半左右,大概有300多位家长志愿者和10多家媒体记者,陆续进入教育部信访办那个隐蔽的院子里,接待厅、小院和那个曲折的通道上站满了人.在接待厅的桌子上,排列放着8本厚厚的签名册,共计8.8万个签名.

一个小时之后,五名家长代表抱着签名册走入会谈室,见到了上个月接待他们的教育部学生司的一位处长.这位处长称,家长们的信已经送达并反映上去,但没有得到部长的指导意见.此次是办公厅安排职能部门接待.

家长随即提出家长们的基本诉求:2012年6月底前出台解决随迁子女高考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依据学籍认定高考报名及录取资格.这位处长向家长表示,这个问题教育部领导都很重视,心里都很着急.

但这位处长也坦承,会不会取消户籍限制以学籍为主,这个问题很复杂,能不能达到他无法表态.他承认家长们的行动对他们的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去年就开始加快步骤.但诉求能否满足得协调各省."有一个省不同意,就没法出台政策".

除了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四的教育部呈情,志愿者家长们还时刻不忘到地铁、商场等地进行签名行动,以争取更多的支持.根据教育公平网站(www.jiaoyugongping.com)显示,截至3月13日中午,签名支持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人数已经达到95021人.

背后的支持者更为庞大.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现有2.2亿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和生活.2010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已达997.1万.

高考高地与洼地

关于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在袁贵仁回应之后,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并称难点就在于"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杜玉波之所以强调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是因为目前中国的高考现状中,存在着高考"高地"和高考"洼地".北京、上海等地属于"录取率高,教育水平高"的高考"洼地".这两个地区正是目前要求解决随迁子女高考呼声最高的地方.

京沪本地人的一个普遍担心是,一旦实行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是否会造成大量的"高考移民",从而导致侵犯本地学生权益的问题.但知名时评人童大焕称,这仅是为了解决随迁子女与父母一起的权利,而非为了高考洼地的教育资源.

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是,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和人们担心的"高考移民"是不同的.袁贵仁在两会现场就曾向将其围个水泄不通的记者们纠正了这个概念上的不同."所谓的异地高考其实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不在这个地方上学却在这里参加高考."

按照袁贵仁的解释,他称的异地高考就是人们所称的高考移民.袁贵仁解释说,但随迁子女父母所要主张的是,"父母在这里务工,达到一定年限,孩子在这里上学能够就地高考."目前中国的高考移民,主要集中流向青海、海南等"高考录取率高,教育水平低"的省份.

另一个问题是,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权益来自于目前不平等的高考招生制度.据《北京日报》报道,2011年北京仅本科录取率就高达58.2%,比高考大省山东、江苏、广东、湖北等高出10多个百分点,比湖南、安徽等高出20多个百分点.

这种不平等的教育权尤其体现在国家重点大学的录取比例上.以2005年为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配给北京的指标就有851个,分配给河南省的指标只有171个,如果以当年人口的占比而言,北京和河南考生被北大清华录取的机会相差30倍.

为何在招生名额的分配上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一位接近教育部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教育部在推行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时遇见的最大阻力就来自地方政府,但中央部属院校的一半以上资金却又要依仗地方政府.

《中国新闻周刊》查阅的北京市教委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北京市新评定的347个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学科中,部属高校159个,占45.8%.而1998年高教体制改革之后,北京有北京工商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多所原部属院校划归北京市管理.

这些原部属院校划归北京管理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在北京地区的招生名额.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这所全国招生的院校原本在北京地区的招生比例不到10%,但在1998年划归北京市管理之后,逐渐增加到40%,再到如今的70%以上.

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这些院校在划归北京之后,学校的建设资金获取能力大大提高.这种利益互换的结果是,进一步巩固了北京等地的教育资源"特权".


分享到:
  2014-01-20  3150 0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