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快乐成长
青少年保健
特殊儿童
专家指导
健康讲堂
青少年心理专题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身心健康 > 专家指导 > 正文

教育评论:防止幼儿教育拔苗助长的好措施

据媒体日前报道,教育部近日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相关专家表示,《指南》是一个科学详细的参考,可以让老师和家长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遏制“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幼儿教育,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儿教育会给孩子未来(小学及以后阶段)更高级的身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孩子成人后较少依赖社会援助。而受到良好幼儿教育的孩子犯罪的可能性也较低。

今天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期教育。但是这种高度重视,在某些错误观念的作用下,在盈利性幼教机构的误导下,在盲目跟风的裹挟下,以及在优质小学教育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已经使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一种趋势,并且愈演愈烈。其危害之一,就是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为地“催肥”和拔苗助长,使孩子承受超龄的学习压力与课业负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往往倾向于减少孩子的游戏时间,增加孩子的学习任务,甚至疯狂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证班、考级班、培训班、兴趣班、特长班、“占坑”班。而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优势,许多幼儿园对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教数数、读拼音、背古诗、练写字、记单词。用竖式算三位数加减法(小学二年级课程)出现在幼儿园的课堂上;“橘、凳、酱、藕、墨”这些应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识字写字课程中。

拔苗助长的恶果,就是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讨厌学习、畏惧学校。本应该按照本性快乐地游戏、唱歌、跳舞、画画,到处跑、到处玩的孩子,现在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学艺。这会让他们从小就认为,学习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一种惩罚,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学校心生厌倦。一旦如此,再想纠正过来,就非易事了。基于此,教育部及时发布《指南》,很有必要。

著名教育家卢梭1757年在其教育学旷世名著《爱弥儿论教育》中明确指出: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他呼吁人们谨慎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别违背儿童教育的“自然教育”原理。今天,我们的幼儿教育同样需要谨慎、再谨慎,真正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分享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4-04-25  3202 0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