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望子成龙,大概很难阻止孩子看奥运。你想督促孩子读书,但可能你自己也忍不住要看。有些对孩子压得过紧的家长,看着孩子迷奥运而把学习丢在一边,心里难免纠结。
我倒不属于这样的家长。正值孩子放暑假,我没有安排任何暑期班,一切放任自流。看奥运更是天经地义了。况且,我从小到大就是个体育迷,女儿一出生,我就幻想着有朝一日和女儿一起看比赛。如今她13岁了,终于开始对奥运会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她半年前参加了游泳队,对于游泳如数家珍,看比赛颇有体会。
不过,看奥运会,并不仅仅是消遣,而且是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那些越逼着孩子死读书、把体育看作浪费时间的人,越容易丧失这样的机会。
我和女儿关于奥运的对话,从奥运开始前几个月就开始了。美国学校里游泳队的孩子,偶像当然是菲尔普斯了。但是,菲尔普斯功成名就后,训练放松,状态下降,行内议论纷纷。他的教练曾说他现在的训练量不足以赢得奥运金牌。他的一位队友批评他训练不严格,过于牛气,后来又公开向他道歉。拙著《天才是训练出来的》,总结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试图解构人们对天才的迷信。我基本的观点并非否认天才。天才毫无疑问是存在的。我自己知道:不管我怎么努力训练,也不可能在拳坛上和泰森较量。我也不可能有机会和他交手,因为我的体重只够轻量级。这轻重之分难道不是天生的?问题是,泰森的对手不是我,而是成千上万比他天分略逊、但训练拼命得多的彪形大汉。
乔丹高中时连校队都进不去,后来发奋转化了自己。泰森的对手中,许多人都可能有乔丹式的自我转化的潜力。泰森如果不自律,场上就会狼狈不堪。这也被事实证明了。简单地说,人有许多才能是天生的,但是,比起人类要对付的挑战来,这些天分只不过意味着一些前期优势,不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难以有大作为。所谓超人,顾名思义就是超过了人,包括自己。人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超越自己,才会有“超人”之成就。
菲尔普斯在四年前的北京独得八金,当然是超人。不过,当我从报纸上看到他训练不认真时,就对女儿说:“他再有才能,不练也不行。下届奥运会大概不太会成功了。”女儿睁大眼睛:“这怎么可能?没有人能击败他!
”我说:“‘他’是谁?
‘他’是训练出来的人。不训练,这个‘他’就不是‘他’了。”我对预测奥运没有兴趣。但我从事业余长跑训练,自己深有体会,练和不练,你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结果呢?到伦敦奥运选拔赛时,菲尔普斯就被队友罗切特超越。女儿对两个人的竞争开始关注。看身材,菲尔普斯高出一头,年纪也小一岁,天分在他这边。但女儿告诉我:“罗切特训练累得吐了!
”我说:“你等着看奥运吧。
”果然,在本届奥运的400米混合泳中,菲尔普斯不仅败给罗切特,而且连奖牌都没有摸到。之后甚至放弃了200米自由泳的比赛,要保存体力拼自己最拿手的200米蝶泳,没想到连这项也痛失金牌。
这一切,对于一个13岁的游泳迷来说是重要的人生教训。这个年纪的孩子,脑子里萦绕着自己是否有天分的问题。相信天分还是相信努力,将可能决定他们的一生。“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这并不仅仅是我的主张,而是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斯坦福的研究揭示,那些相信天才的人,往往把所面临的每一个挑战都当成自我形象问题。输了就证明自己没有天分,赢了就是英雄。这样的人,表面自负,心理上则非常缺乏安全感,经常不敢迎接挑战,生怕一旦失败就伤害了自尊。不敢迎接挑战,害怕失败,怎么能有超人的成就呢?那些相信努力的人,面对失败的反应则是:再奋斗一下,大概下次或下下次就差不多了吧?他们就是这样不断进步,而且越来越有信心。
女儿和许多孩子一样,经常会说“我擅长这个,我那个不行”。我听到这些,总是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你努力了没有?”孩子虽小,脑子里的有些念头非常顽固,很难改过来。但是,女儿这些年来,越来越相信努力的价值。当她有了这样的信念时,不管干什么,往往都非常努力。这种基本品性,或者说工作伦理,是要从小培养的。家长不应该放过每一个机会。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