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5月14日A7版《爬上五楼窗 ,男孩要跳楼》报道了莱山区一位初三男孩因与家长闹了点别扭,爬上5楼要跳楼,最后,男孩被民警和其家长合力劝下。
看完这则报道,恐怕不少人会说:与家长闹点小别扭就想自杀,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差了吧。幸运的是男孩被及时劝了下来,没有酿成悲剧。
其实,正值花季的青少年自杀的新闻频繁见诸报端,每每发生这类事件,人们往往会把焦点聚集到学校的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及人格培养之薄弱上,这的确有一定道理。但经调查显示,有心理障碍倾向者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这样看来,一些学生存在自杀倾向,除了有外因的刺激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因病态心理所致。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都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不少学校压根就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虽开了课,但多半都是照搬心理学理论泛泛讲授,对学生心理健康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属于隔靴搔痒,根本谈不上心理干预和疏导。因此使得不少学生心理障碍、亚健康状态严重,心理很脆弱,遇事容易走极端。
对于身体疾病来说,防比治重要,对心理疾病而言,未病先治显得更为重要。任何事情发生时都有端倪可察,老师要细心留意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发现症状及时疏导,做到防患于未然。而学校应真正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它落到实处。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管教孩子的方式,如果能借助家庭亲情的力量,或许孩子心里的“疙瘩”就容易解开了。对于少年自身而言,要随时注意对自己进行心理调整,别人的力量都是外在的,自己会调解才奏效。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