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晚,四川崇州今年第二次参考的女孩杨媛看完高考成绩的短信后,自杀身亡。一周之后,陕西三原县,今年第三次参加高考、分数超过陕西理科一本线的刘强也选择结束生命。(7月5日《华商报》)
不到半个月,国内发生多起高考考生自杀身亡的事件,这些悲剧的发生,让我们感到心痛。十年寒窗苦都熬过来了,面对理想或不理想的高考成绩,为什么却变得如此脆弱呢?是谁在催生频发的高考自杀悲剧?
多年来的高考让我们感受到,在中国,高考绝对不是一次普通的考试,它几乎牵动着全国上下每个人的神经。高考每年举办一次,而且这一次成绩只供当年录取,一分之差,将决定考生进入哪一个层次的学校。一本、二本、专科学生不仅存在学历、学位上的差异,而且在就业时还要存在比较严重的“学历歧视”问题,因此,高考对于考生、家长、学校等来说,压力可谓是巨大的。
众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开始“包装”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学习文化课、艺术课等,使本来轻松快乐的童年变得乏味。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好好学习,日后参加高考,考上名牌大学,所以学生在孩童时期就铸就了“学习是为了高考”的目标。他们认为,高考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甚至会决定个人将来的前途和命运,正所谓“一考定终身”。因此他们既期待高考,而又害怕高考;高考后既期待公布成绩,又害怕知道成绩。年复一年,随着高考的临近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另外长期的学习疲劳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当精神压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做出一些违反常态的举动。
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部分考生不堪重负,最后轻生。对于频发的高考自杀悲剧我们应该反思,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反思现在的教育体制,反思现在的选人、用人机制等等。然而家长和学校的压力来自于社会,只有社会不再用固定、统一的标准去定位人才,才会减轻家长和学校的压力,才会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憧憬自己的理想,自然也就会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
笔者希望家长、学校、社会能够重视频发的高考自杀悲剧,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笔者奉劝考生们,不要用死亡来祭奠高考,人生的路还很长,需要你去应对的事还很多,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和失败,便失去生活的勇气。只有活着才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